当前位置 鱼摆摆网 > 教程 > 美团知识库 >

美团商家中国餐饮出海记:有辛酸,但也充满希望

  作者:肖钦   2019-11-04 16:33

上月底,西少爷在北京召开国际品牌发布会。西少爷CEO孟兵介绍了旗下国际新品牌Bingz,以及一系列西少爷出海战略。

西少爷不是唯一。这些年,海底捞、眉州东坡、黄记煌等等在国内风生水起的餐饮品牌都选择出海,这个词也带有一丝“意气风发”、“乘风破浪”的意味。

为什么这些知名的中餐品牌选择向海外进军?

为了文化,也为了抢占市场

1,中餐品牌出海,是输出中国的文化

饮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很多国家都将民族饮食出海作为文化输出战略:日本早在十年前就成立了“日本料理海外普及和推进机构”,向世界宣传日料;2010年,在法国政府的推动下,法餐入选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”。

相对来说,中餐在这方面表现还比较弱,向全世界介绍真正的中餐文化,也就成为不少餐饮人的愿景。

2,中餐在海外缺乏品牌,巨头很少

因为历史原因,大部分海外中餐馆都是家族小作坊式。当年侨居海外的老移民们为了吸引顾客,不少人选择打价格战。最后导致毛利润低,餐馆的定位也处于中下层。

据中华侨网报道,海外中餐馆数量约为55万家,除了Panda Express等极少数美式中餐连锁店,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品牌的地方小餐馆。对国内竞争力强、规范化高的餐饮品牌店来说,这样的海外中餐市场是蓝海。

(美式中餐连锁Panda Express,口味和普通中餐差别极大)

曾经出海不顺,如今再次起航

国内餐饮品牌有过两次主动出海的经历:

第一次:改革开放后,一批老牌国企餐饮品牌出海

第一次品牌出海遭遇很多重大问题。因为对海外市场不了解,管理和调研能力不足,绝大部分国企的海外餐饮店都失败了。

比较典型的是全聚德。据欧洲时报报道,2003年全聚德在美国、德国、缅甸、中国香港和阿曼等五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分店,但之后的几年,除了香港和缅甸,其他地方的海外门店纷纷关停。

第二次:近几年,知名私人餐饮品牌出海

2012年,海底捞的第一家海外店在新加坡开业,之后的5年,8家门店在美国洛杉矶、日本东京、韩国首尔等地落地开花。

2013年,眉州东坡出海美国,开了4家门店。

2016年,江边城外在新加坡出海。

到2017年,中餐品牌出海开始加速。

2017年6月,和合谷在伦敦开店

2017年7月,局气落户澳大利亚的悉尼

2017年9月,杨明宇黄焖鸡米饭在美国加州的塔斯廷市开首家海外店

2017年12月,大董在美国纽约市中心开业

.......

海外店中,有的盈利不小。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,2015年海底捞海外七家店总收入为2.75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18.4亿元,而同一年国内142家海底捞门店的营收为50.85亿元。从单店营收来看,海外店远高于国内店。

但也有的海外店比较艰难。比如在去年2017时尚休闲餐饮中国峰会上,眉州东坡董事长王刚表示,虽然海外门店的经营逐渐进入正轨,但平均月亏损依然在10万美元左右。

跨海经营,从来不会是什么容易事。在过往的出海浪潮中,国内餐饮品牌们遇到过哪些困难呢?

中餐出海航道上的5大暗礁

1,食材进口困难

因为中餐所用的食材和调料在海外当地往往没有,很多餐饮企业需要将它们从国内进口到所在国,但食材进口政策的限制很多。

比如全聚德做烤鸭要用北京填鸭才正宗,但是填鸭等禽类无法出口到国外,如果使用国外的本土鸭,味道又难以保证。另外,像花椒等川菜调味品,不少国家将它列为药材而不是食材,也难以出口。

(全聚德在墨尔本的海外店)

2,人才培养和管理困难

这些年,很多国外的就业形势不好,当地政府往往要求在当地开店的中国企业,必须雇佣一定量的本土劳动力。这导致大量国内有经验的厨师无法出海工作,雇佣当地厨师又难以保证出的菜品味道好。加上外来劳工许可限制,能出海的中国厨师经常只能签短期签证,很不方便。

3,开店审核流程长

在欧美等发达国家,开办一家餐馆需要经历更多繁琐严苛的审核,加上对当地的法律认识不足,信息流通不畅,国内餐饮品牌在海外开店会耗费更长的时间。

4,海外市场调研困难,不知如何本土化

因为饮食文化差异,很多中国人吃起来觉得美味的菜品,外国人会觉得过咸或过辣。想要迎合当地市场,餐饮人必须做出一些妥协。但是,因为语言交流障碍、沟通渠道不足等种种原因,调研出的信息不全,或不够准确。同样的问题还会出在选址、定菜价上。

5,难以预料的文化差异

不少国内媒体讲述海底捞的海外经历时,经常会说海底捞的特色服务在海外行不通,因为“过度热情的服务侵犯了客人的私人空间”。这种说法来自于2014年《福布斯》的一篇海底捞入美点评,作者引用客人的话说“服务用意挺好,但是不起作用”。

这是一部分客人的想法。但是在近年的点评网站上,很多客人都称赞海底捞的美甲服务、孩子娱乐设施等。“在这里你就像一个国王”,有客人点评。

(顾客对海底捞的5星点评)

不同的人群,不同的文化,对同样的服务反应也会不同。

餐饮路漫漫,餐饮人已经习惯面对困难,解决困难。

对上述这些难点,餐饮商家们是如何解决的呢?

方法总比困难多:打破困境的四大方法

1,使用当地食材,主动调整菜品

全聚德遭遇的“无法进口填鸭”的坑,大董找到了解决方法:直接在美国当地培育鸭子,前后培育了两年。虽然和中国鸭子味道还是有差别,但对外国客人来说,已经很接近了。

在新加坡开店的江边城外也同样。他们采用当地的海鱼,然后再在烹饪方法上做出调整。这种方式既符合当地法律,又极大地节省运输和时间成本。

2,组建国内骨干厨师+洋厨师的后厨队伍

为了避免被认为抢占劳动力市场,江边城外除了派去3名骨干厨师把控口味外,其他员工都招收新加坡人。大董和眉州东坡也差不多,他们先在美国招聘合适的厨师和管理人员,然后带回国培训,等培训结果满意后再送到美国工作。

(大董纽约店内景)

3,采用加盟或合作的门店经营方式

在对海外市场不够了解的情况下,直营是有较大难度的。2005年,小肥羊出海做直营店,结果到2009年就撤出除港澳外在海外的全部直营业务。小肥羊之后的海外重启,是将直营转为加盟。它在北美、日本和印尼等地扩张速度很快,一连开了50多家店。

(小肥羊海外店)

全聚德、杨铭宇黄焖鸡米饭采用的是类似的特许加盟方式,眉州东坡和美国零售物业集团Westfield公司实行战略合作的方式开店,黄记煌采用的是加盟模式。

当然,因为餐饮店类型的不同,有的品牌用直营可能更好。海底捞、花家怡园和大董都采用直营模式。

4,了解当地顾客,从多方面融入开始

文化隔阂固然在,但餐饮商家需要主动去打破它。比如,杨铭宇黄焖鸡在美国首开店时,先是在当地媒体上造了一波势,吸引美国吃货的注意;开店当天还把塔斯廷市的市长请来,让当地人觉得熟悉。

在点评网站Yelp上,杨铭宇黄焖鸡还会回复顾客们的点评,根据顾客的反应做出调整。总之,在国内是怎么吸引顾客的,在国外也这么做,只是方式有所不同。

(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的塔斯特海外店)

未来,会出现中国的“麦当劳”吗?

根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的数据,2015年,国内的餐饮收入达到32310亿元,中餐的海外市场规模则超过2500亿美元(约为15000亿人民币),接近一半。

海外的市场是庞大的。随着国内知名餐饮品牌进军海外,逐步取代过时的老式中餐馆,相信未来会更加可期。

那么,之后会有新的困难出现吗?美式中餐连锁会如何应对?在海外,中餐馆还有新的玩法吗?

欢迎老板们留言,一起畅谈哦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yubaibai360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[ 标签:美团外卖 ]
  • 全部评论(0
说点什么吧